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 » 正文

文物保护利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正当其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品创格万词霸屏推广公司     发布日期:2020-12-06  来源:国家文物局  浏览次数:112
核心提示:河北省迁安市冷口长城云海景观(6月11日摄)牟宇摄/本刊◇坚持保护第一,加强价值挖掘阐释,推进合理利用,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文物之光穿透历史、照亮现代中国小康之路◇文物依法严格保护不断加强,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搭建,赋能美丽乡村和人文城市新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消费新动能,开创文明交流互鉴新精彩局面,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牢牢抓住“十四五”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谋求更为稳固的外部支撑◇“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重在补短板、促均衡、提质效、上水平,承上启下做好规划实施与编制今年

河北省迁安市冷口长城云海景观(6月11日摄)牟宇摄/本刊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价值挖掘阐释,推进合理利用,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文物之光穿透历史、照亮现代中国小康之路

◇文物依法严格保护不断加强,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搭建,赋能美丽乡村和人文城市新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消费新动能,开创文明交流互鉴新精彩局面,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牢牢抓住“十四五”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谋求更为稳固的外部支撑

◇“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重在补短板、促均衡、提质效、上水平,承上启下做好规划实施与编制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事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独特作用。

立足2020年、谋划“十四五”、放眼2035年,文物保护利用赋能添彩经济社会发展正当其势、大有可为。

文物之光照亮小康之路

“小康社会”根植于历史。从《诗经·大雅·民劳》劝谏君王体恤民力到《礼记·礼运》阐述大同政治思想,从《清明上河图》描绘世事繁华到《千里江山图》颂唱锦绣山河,从河姆渡遗址还原刀耕火种的朴素生活到敦煌莫高窟寄托天上人间的慈悲心愿……这些宝贵文化遗产,记录着、承载着、参与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不懈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用“小康社会”凝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从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大谋划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愈加清晰、内涵更为丰富。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之一。

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是星散在广阔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国之瑰宝”,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载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其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根基,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从正定古城保护到杭州西湖申遗,从“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到“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敦煌研究院座谈到云冈石窟考察,从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到关心关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为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发展蓝图。

全国文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保护第一,加强价值挖掘阐释,推进合理利用,推动跨界融合发展,让文物之光穿透历史、照亮现代中国小康之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谱写精彩的文物篇章。

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这些年,我们加强文物保护利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文物依法严格保护不断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稳步实施,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位推进;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部门联合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一批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有效实施。文物研究和价值阐释不断深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广受关注,“考古中国”研究项目成果丰硕,首次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调查达到预期效果,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不断夯实。打击文物犯罪、火灾隐患整治、文物法人违法案件整治专项行动取得重要成果,文物安全督察检查、行政执法长效机制更加健全,文物安全形势稳中向好;虎鎣回家、马首归藏,美国、意大利向我返还1157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流失文物返还高潮迭起、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历史情感。

我们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搭建。“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2019年,全国4929家免费开放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0.22亿人次,各类社会群体、每位公民都能走进博物馆文化殿堂,平等行使基本文化权利。融合创新的文物文化体验提质增效。去现场,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触摸”文脉,全年2.86万个博物馆展览“沉浸”文明,数以万计革命旧址“重返”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云端,《如果国宝会说话》“快速充电”,“敦煌数字供养人”参与公益,“红色中国”数字展厅传承精神。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着力拓展文物资源数字化展示传播,推出博物馆“云展览”,开展十大考古推介“云考古”,吸引52亿人次观览。

我们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赋能美丽乡村和人文城市新发展。文物资源成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引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程三年累计安排资金10.5亿元,助力54个县脱贫攻坚;国家文物局定点扶贫点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脱贫摘帽。文物资源成为绿水青山的“美丽节点”。完成270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开展“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和拯救老屋行动,留住乡愁,激活休闲康养、特色农业、体验旅游等产业。文物资源成为现代都市的发展名片。完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开展国家工程考古工作,守住城市根脉;杭州“保护历史文化就是保护生产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上海“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在保护文物中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创新探索、成功经验不断涌现。

我们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培育壮大文化消费新动能。以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工作试点为契机,推广《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与中国移动、腾讯、百度、网易等企业战略合作,“文创热”成为“新消费”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淘宝、天猫文创产品访问量达到16亿人次,成交规模相比2017年增长3倍。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抓手,突出价值挖掘、内容创意、科技应用,孵化“文物+旅游”“文物+教育”“文物+传媒”“文物+智造”等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以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为导向,提升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试点,鼓励引导增加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服务供给,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规模稳居世界前列。

我们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开创文明交流互鉴新精彩局面。世界文化遗产展示大国气象。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各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水平不断提升、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3亿人次。文物进出境展览搭建对话平台。“十三五”期间,300余项文物进出境展览异彩纷呈,49国参与的亚洲文明展亮相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华夏瑰宝秘鲁行、沙特出土文物展、湖北省博精品展成为“外交客厅”。文物国际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文物领域国际合作多次列入国家元首会谈要点、多边双边协议文件,10项涉外文物合作保护工程、44个联合考古项目在周边国家形成网链、踏足四大洲24国,中法合作修复巴黎圣母院,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普遍珍视,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缔结友谊、共谋合作的“催化剂”。

全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谋划“十四五”、放眼2035年,文物保护利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大有可为。

一是凝聚保护共识、全面深化改革,更大力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保护好利用好文物资源的社会共识深入人心。我们要牢牢抓住“十四五”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谋求更为稳固的外部支撑,继续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帮助,争取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激发更为强劲的内生动力,聚焦深化改革这一法宝,高标准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落到实处,将“莫高精神”融入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践、扎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二是实现文物资源全要素保护、全流程管理,更好守护文脉薪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对标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我们将着力健全国家文物资源登录制度,持续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调查认定、馆藏文物鉴定定级,多种方式实施革命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流失海外文物的专项资源调查,扩展事业版图,实现应保尽保。着力提升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管理水平,积极对接“多规合一”和国土空间规划,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严格保护、科学管理文物本体及其环境,实现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

三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更好讲述文物故事。对于文物价值的研究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我们要在研究提炼上下功夫,加强考古研究成果转化,建设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文化遗产廊道,积极参与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在展示传播上下功夫,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跨界创意、融媒传播、精品打造为重点,讲好文物资源与中华文明的故事,讲好革命文物与建党百年的故事,讲好中华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故事。

四是补齐“让文物活起来”短板,更高水平开放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今,文物领域活化利用的广阔蓝海已然开启。要强化设计,“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重在补短板、促均衡、提质效、上水平,承上启下做好规划实施与编制。要完善政策,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鼓励规范民间收藏文物,出台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相关政策,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是当前和今后的工作要点。要优化生态,划定文物保护利用红线底线,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整合科技、人才、市场优势,打通资源、创意、需求全链条。

五是实施文物领域“新基建”,更高质量推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要继续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廓清了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的核心路径。抓转化,对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存档,推动更多文物资源数据信息开放共享,让珍贵的文物本体转化为永世流传的生产要素,特别是要做好敦煌遗书等流散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回归。抓科技,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物领域广泛应用。抓队伍,打造一批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利用高地,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力量,确保文博专业队伍稳定并得到加强。

(作者为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来源:瞭望

 
 
 

 
按分类浏览
广东 (8611) 广州 (6533) 深圳 (1143) 中山 (1193)
国内 (10827) 国际 (917) 财经 (342) 房产 (964)
科技 (363) 军事 (113) 娱乐 (525) 体育 (200)
汽车 (375) 生活 (358) 农业 (170) 健康 (234)
时尚 (61) 家居 (71) 旅游 (171) 女人 (65)
美食 (75) 消费 (153) 社会 (60) 文化 (207)
教育 (210) 公益 (113)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