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财经 » 正文

“灵魂”砍价 能为看病省多少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初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1-01-08  来源: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386
核心提示:阅读提示  近来,包括药品和医用耗材在内的带量采购“愈演愈烈”。国家带量采购逐渐常态化,地方性联盟采购不断落地,更多药品药材实现大降价,患者负担大幅降低,医药行业发展格局也出现变化。对于今后看病还能再省多少钱,人们充满期待。  “过去,一个心脏支架可以买6瓶茅台。如今,一瓶茅台可以买6个支架。”近期,网友对于冠脉支架“灵魂谈判”的这一调侃,生动诠释了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后的价格变化。  近来,包括药品和医用耗材在内的带量采购“愈演愈烈”:1.3万元的支架降价至700元左右,减少基金和患者支出100多亿元;

  阅读提示

  近来,包括药品和医用耗材在内的带量采购“愈演愈烈”。国家带量采购逐渐常态化,地方性联盟采购不断落地,更多药品药材实现大降价,患者负担大幅降低,医药行业发展格局也出现变化。对于今后看病还能再省多少钱,人们充满期待。

  “过去,一个心脏支架可以买6瓶茅台。如今,一瓶茅台可以买6个支架。”近期,网友对于冠脉支架“灵魂谈判”的这一调侃,生动诠释了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后的价格变化。

  近来,包括药品和医用耗材在内的带量采购“愈演愈烈”:1.3万元的支架降价至700元左右,减少基金和患者支出100多亿元;三批药品带量采购涉及112个品种,每年减少费用539亿元……带量采购常态化大门打开,人们对于今后看病还能再省多少钱,充满了期待。

  “灵魂”砍价,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所谓带量采购,其内在逻辑好似“团购”,是在采购过程中明确采购数量,让企业针对具体的数量报价。其根本目的是量价挂钩,以量换价,降低价格。

  从“4+7”集中采购到集中采购扩围、第二批、第三批,近两年时间里,我国已进行了三批四轮国家药品集中采购。2018年“4+7”试点,第一批25种药,平均降价55%;2019年,第二批32种药,平均降价53%;2020年,第三批55种药,平均降价53%……

  “灵魂”砍价,刀刀“见血”。带量采购挤掉了药品流通环节的“水分”,老百姓的医疗支出有了明显的变化。目前,患者已可以在公立医院用上这三批国家集采的112种便宜药,平均药价降幅达54%,部分药品最高降幅超95%。

  今年,带量采购的“朋友圈”从药品扩大到高值医用耗材领域。作为国家启动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后进行的首个品种,冠脉支架随即进入“百元时代”。与2019年相比,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平均降价93%。

  感叹之余,人们不禁疑问,为什么能降价这么多?

  事实上,一些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昂贵并不是因为成本高,而是“中间商赚差价”。相关企业生产出产品后,交由代理商包销。经过层层代理,其出厂价和最终使用价格相差悬殊。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在经销商层层代理的模式下,企业比拼的是销售渠道和费用空间,产品质量、性能保障、成本管理等方面竞争反而不充分。没有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就谈不上成本优势、质量比拼,因此必须斩断原有的销售模式。

  目前,在国家带量采购常态化的背景下,我国已有福建、湖北、湖南、云南、山西、江西、安徽、青海等多个省级联盟甚至地市级联盟和跨区域联盟采购落地,带量采购队伍的壮大正在倒逼更多药品实现大降价。

  药价“腰斩”,患者负担大幅减轻

  近来,第三批国家组织集中采购的55个品种药品陆续在全国公立医院落地。本次降价药品,大多是常用治疗性药物,涉及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疾病、抗感染等多种常见病。

  治疗糖尿病的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托法替布片以及家庭常备的布洛芬缓释胶囊、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胶囊等,都被国家和地方医保部门带上了“团购”的谈判桌。

  以此次集中采购的“明星药”盐酸二甲双胍片为例,这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降糖药物,在44家药企的激烈竞争中,0.5g规格的单片平均价仅为0.06元。一些糖尿病患者用上“便宜药”后,每月药费仅7元左右,约为原先的4%。

  近年来,随着药品带量采购的常态化推进,中标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患者用药可及性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此前,我国近3000万例慢病乙肝患者,规范治疗率仅11%;约2.45亿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仅17%。而经带量采购“大降价”后,乙肝用药恩替卡韦在11个试点城市销量从6800万片增至2.07亿片,用药患者净增近两倍;高血压用药氨氯地平、厄贝沙坦、氯沙坦的销量也普遍增长了1倍。

  药品、耗材降价后,患者用得起了,但药效能有保证吗?事实上,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作为质量的托底要求,可以保证其质量和疗效。

  同时,为确保集中采购的支架产品质量过硬,国家药监局也果断“出手”,要求中选企业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企业现场检查力度,组织精干专业力量对中选企业全项目监督检查,每年至少一次。最近一次监督检查将在年底前完成。

  带量采购,倒逼药企创新转型

  “中标难,不中标更难。”眼看着药品耗材大降价,不少医药企业发出感慨:更多药品耗材进入带量采购,是大势所趋。

  然而,想要在众多药企中突出重围中标并保障供应,对不少药企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不中标,则预示着该企业将失去“超级团购”的超大市场份额。

  随着带量采购的持续推进,药价回归合理水平。但同时,药企的利润“蛋糕”大幅缩水,如何活下去已经成为一些企业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对此,业内认为,药企只有凭借品种数量和质量在市场中竞争,才能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从长远来看,创新是药企发展的长久之计。在加剧医药行业洗牌的同时,带量采购政策亦倒逼制药企业加大研发,向创新转型。

  实际上,近几年来,国内药企已经开始在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78家A股及港股上市药企披露了2020年上半年研发投入情况,合计金额超过350亿元。120家药企研发投入超过5000万元,其中有5家药企超10亿元,有94家药企研发投入较去年同期呈正增长,占比近80%。毫无疑问,带量采购常态化正在重塑医药行业的格局。(李丹青)

 
 
 

 
按分类浏览
广东 (8611) 广州 (6533) 深圳 (1143) 中山 (1193)
国内 (10827) 国际 (917) 财经 (342) 房产 (964)
科技 (363) 军事 (113) 娱乐 (525) 体育 (200)
汽车 (375) 生活 (358) 农业 (170) 健康 (234)
时尚 (61) 家居 (71) 旅游 (171) 女人 (65)
美食 (75) 消费 (153) 社会 (60) 文化 (207)
教育 (210) 公益 (113)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